金正恩比美韩预判得果断多了:朝鲜披露朝军援俄的一个关键点
发布日期:2025-05-22 10:27 点击次数:126
朝鲜终于官宣:精锐部队已在库尔斯克与俄军并肩作战
朝鲜军队出现在库尔斯克战场的消息,曾经只是各种猜测和传闻,如今终于得到了平壤的官方确认。而且,这远不止是提供武器弹药那么简单,而是派出了实打实的作战部队,甚至主动出击。这一消息不仅证实了之前的蛛丝马迹,也彻底颠覆了外界对朝鲜介入俄乌冲突深度的判断。
“条约之刃”出鞘?平壤的主动抉择
俄军宣布重新控制库尔斯克地区之后,平壤方面明确表示,他们的军事行动依据是《朝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特别是第四条——关于一方受侵略时另一方需提供军事援助的条款。朝鲜试图以此为出兵行为披上“履行盟约”的外衣。
值得玩味的是,朝鲜强调,派遣部队的决定是由最高领导层审时度势后主动做出的,认为当时库尔斯克的局势满足了启动条约的条件,随后才通报了莫斯科。
这与许多西方媒体最初猜测的“俄方迫切请求”截然不同。这套官方叙事,意在应对国际上违反联合国武器禁运决议等指责,搬出主权国家间条约来作为挡箭牌。毕竟,在国际法框架内,这类互助条约自有其说法。
但这套说辞能否被广泛接受,则是另一回事了。谁都明白,条约文本是一回事,触发和解释条约的具体情境与真实动机,往往复杂得多。
投入库尔斯克的朝军并非炮灰,据称包括了像第94旅这样的精锐单位,与俄军的VDV(空降兵)和格鲁乌特种部队协同作战。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初期,朝军似乎也经历了水土不服。
有消息称,他们在古耶沃等地的遭遇战中,可能因低估了对手的抵抗意志,加上战术打法过于生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或许他们以为一阵猛冲就能解决战斗,谁知撞上了乌军的硬钉子。
不过,这些朝鲜士兵很快显示出调整能力。战场信息透露,他们后来转向了更灵活的三人小组渗透等战术,以减少在乌军无人机和精确火力下的损失。
即使在通信依赖中继、电力靠临时充电桩的艰苦条件下,他们表现出的那种近乎“不要命”的冲劲和韧性,配合俄军火力,确实给那些由西方体系训练和支援的乌克兰正规军防线造成了有效冲击。
实战熔炉:朝鲜军队改写刻板印象?
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向普京汇报战果时,特别提到了朝鲜部队的“坚毅英勇”,这无疑是来自盟友高层的官方肯定。俄朝方面公布的战报宣称,此次行动给乌方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和数千件装备损失。
当然,这类数字往往带有宣传成分,需审慎看待。但无论如何,朝鲜军队能在如此高强度的现代战场参与进攻,并获得俄方认可的战果,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
这次实战,对长期相对封闭、缺乏大规模现代战争经验的朝鲜人民军而言,是一次极其宝贵的“练兵”。其价值,恐怕远超任何物质回报。
在朝鲜国内,这次行动迅速被提升到国家荣誉的新高度。官方媒体大肆宣传,牺牲者被追授英雄称号,平壤还计划为参战部队建立战斗功勋碑,号召民众“世代纪念”。这套“为正义牺牲、为国争光”的叙事,旨在凝聚人心、巩固定位。
与此同时,西方的舆论场充斥着各种“交易”版本:每年数亿美元的军费补贴?几十万吨大米换人命?参战士兵每月2000美金高薪?甚至是用尖端太空技术换取朝鲜出兵?这些说法五花八门,一度让许多人觉得,只有赤裸裸的物质利益才能解释平壤的举动。
然而,朝鲜官方对此一概否认,坚称其行动基于战略判断和盟约责任,而非简单的买卖。这或许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鸿沟:习惯了用经济成本和交易逻辑看待世界的观察者,可能确实难以完全理解平壤独特的决策思维,以及其领导人在此事上展现的某种“果敢”。
更重要的是,朝鲜军队在库尔斯克的实际表现,无论战术细节和伤亡交换比如何,都直接冲击了外界长期以来对其“装备落后、战术僵化、只会人海冲锋”的刻板印象。那些关于他们适应复杂战场、运用小组渗透、应对无人机威胁乃至电子干扰的零星信息,都在暗示这支军队或许正在悄然变化,其真实战力和适应性需要重新评估。
库尔斯克搅动全球神经?
库尔斯克战役客观上为俄朝双方都带来了战略红利。莫斯科不仅稳住了关键战线,提振了可能因战争长期化而下滑的国内士气,还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它并未被完全孤立,仍有盟友愿为其“两肋插刀”,有力回击了西方的外交围堵。
平壤方面,则通过高强度实战检验了部队(尤其是精锐)的成色,获取了无价的现代战争经验。而且,几乎可以肯定,朝鲜会从俄罗斯那里获得实质性的回报——即便金正恩本人不图什么,普京也需要有所表示。
人们普遍预期,作为回报,俄罗斯可能在多个领域向朝鲜提供支持:帮助培训军官士兵,传授现代作战理念;提供能源和粮食援助,缓解经济困境;甚至可能在敏感军事技术上松口,如先进导弹技术、太空侦察能力,乃至传说中的核潜艇知识。
朝鲜近年在战略武器上动作频频,“火星炮-19”、“万里镜1号”相继亮相,若再获俄罗斯技术加持,其军事现代化进程可能提速。
这种合作的深化,对地区乃至全球安全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支经过欧洲战场“淬火”并可能获得技术升级的朝鲜军队,无疑为其领导人增添了更多战略砝码。
“连北约间接支持和训练的军队都较量过了,还怕谁?”——这种潜在的心态和实力认知变化,势必令本就高度紧张的朝鲜半岛局势雪上加霜。可以预见,美韩将感受到更大威胁,可能导致更严厉的制裁、更频繁的联合军演以及防御态势的进一步强化,半岛的军事对峙螺旋恐将再次拧紧。
更有分析认为,库尔斯克的战果及俄朝合作的公开化,可能打乱了一些非官方渠道酝酿的俄乌和谈尝试。手握更好战场牌面的普京,或许觉得谈判的紧迫性下降,或可提出更高要价。这无疑让希望冲突尽快结束的力量,特别是某些寄望于推动和谈的西方人士(例如可能重返白宫的特朗普团队),感到棘手。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当朝鲜这样一个长期受严厉制裁、被视为“边缘国家”的力量,能如此深入地介入一场欧洲大陆的重要冲突,并据称发挥了关键作用时,这本身就是对现有国际秩序和美国主导的全球安全架构的一种挑战。
它模糊了传统地缘政治板块的界限,也让一些观察家开始谈论一个潜在的“反西方轴心”——由俄、朝及可能提供支持的其他力量构成,其协作模式或许比冷战时期的华约更难预测。
俄朝合作走向何方?
既然平壤已将此次出兵与《朝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牢牢绑定,并公开表示未来俄方若有需要,仍会继续提供帮助,那么两国军事安全合作的想象空间似乎被大大拓宽了。
这为两国未来可能的深度捆绑描绘了轮廓:朝鲜军舰出现在黑海与俄海军“联合巡航”?俄罗斯帮助平壤升级潜射导弹或卫星发射能力?甚至两国举行有核背景的联合军演?这些过去看似遥不可及的场景,现在似乎都不能被完全排除了。
同时,朝鲜自身的军事现代化步伐也未停歇。近期“崔贤”号新型多用途驱逐舰(据称为5000吨级)的下水,便是一个例证,显示其在发展不对称战略武器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常规海空力量。
至于那些仍在前线的朝鲜士兵,他们的最终去向如何?是完成任务后凯旋回国,接受英雄般的礼遇?还是如一些分析人士推测的,部分人员会留在俄罗斯接受更系统的现代战争培训,将实战经验转化为更广泛的战斗力提升?这,目前还是个未知数。